2021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寒冬。
我们即将进入与新冠疫情共存的第三年。创新正为世界带来更多疫苗、中和抗体和口服抗病毒药。今年的冬天,可能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寒冬。
人们对最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存在合理的担忧,公共卫生专家正在密切关注呈指数级增长的病例。上周,英国政府指出奥密克戎病例正以每天35%的速度增长。昨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称,感染奥密克戎的病例已占全美新增病例的73%。此前一周,它还仅占全美新增病例的13%。
但最近公布的一些早期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没有带来更高的住院率与致死率。美国的住院率增长仍然较为温和。来自南非的早期报告也表明,与其他菌株相比,奥密克戎导致住院的可能性降低了80%。
人类逐渐掌握了更多的防治手段。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称,第三针接种仍能保留对奥密克戎与德尔塔的中和作用。腾盛博药也宣称,公司在国内新近获批的中和抗体疗法不受奥密克戎影响。
今天,美国FDA通过紧急使用通道,批准了辉瑞的口服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Paxlovid。这是一个里程碑。口服药物对于控制新冠这样大规模感染非常重要。中和抗体生产成本高,而且需要静脉滴注,在医疗资源高度紧张的场景下,覆盖面不够广。
Paxlovid组合了3CL蛋白酶抑制剂和一个老药利托那韦。3CL蛋白酶是新冠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将其抑制,就能阻断这个过程。辉瑞对3CL抑制剂的研发,始于2002年的非典疫情,但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该候选药物的研发也就搁置。2020年3月,辉瑞重启研发,不到两年就上市使用,创下抗病毒药物开发的新纪录。
新冠疫情大流行刺激了生物制药行业的创新。根据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的统计,目前在研抗新冠病毒药物达到了268种。中国也有至少两个团队针对3CL靶点研发药物,不过尚处于早期阶段。
还有更令人期待的泛冠状病毒疫苗。美国的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或在几周内宣布,已经开发出一种可以有效针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所有新冠病毒及其变体,甚至此前的SARS病毒的疫苗。
该陆军研究所在2020年就开始着手研发泛冠状病毒疫苗。今年早些时候,该疫苗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积极成果。本月,该疫苗的1期临床试验结束,针对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与此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德尔塔变体,再次取得积极结果。
这款疫苗建立在刺突蛋白-铁蛋白纳米颗粒平台(SpFN)上。铁蛋白是生物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在疫苗研发中,铁蛋白是理想的抗原载体。SpFN疫苗由多个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组成,这些蛋白连接到有24个面的铁蛋白纳米颗粒的表面;SpFN疫苗对保存温度的要求没那么苛刻。
这款出自美国军方的疫苗,是其“泛冠状病毒战略“的一部分,不仅要解决当前新冠大流行,而且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异毒株和类似病毒侵袭前,构筑第一道防线。引发新冠肺炎(COVID-19)、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东呼吸症候群(MERS)的均是冠状病毒。这个家族的其他成员,未来还会引发新的疫情。
全球还有很多泛冠状病毒疫苗研发项目。La Jolla免疫学研究所、Scripps研究所等机构的类似研究均在推进中。这些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结果持乐观态度。
新冠疫情最终会在这些生物制药创新水平较高,做到了饱和式接种新冠疫苗的国家,以一种不威胁公共卫生负担及人类生命的方式平息下去。
但问题在于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目前,以色列已经开始推进第4剂疫苗注射,而低收入国家只有7.1%的人至少接种过一剂疫苗。新冠疫情已经夺取全球530万人的生命,如今,每周依然有5万人直接死于新冠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呼吁,2022年必须成为终止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一年。这有赖于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能够公平合理的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再分配。